
香港红磡体育馆的灯光下,中国女排正在和保加利亚队打得难解难分。
看台上突然骚动起来,有眼尖的球迷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陈忠和。
这位曾经带领中国女排创造辉煌的金牌教练,正安静地注视着场上的每一个回合。
68岁的他头发已经花白,脸上的皱纹比去年深了不少,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,仿佛随时准备喊出战术调整。
"陈指导!陈指导!"周围的球迷开始小声议论。有人掏出手机拍照,有人激动地指指点点。陈忠和倒是淡定,只是微微点头示意,目光始终没离开过赛场。他脖子上挂着VIP证件,身上穿着简单的休闲装,看起来就像个普通观众。可谁不知道,这位"普通观众"曾经带着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演惊天大逆转,硬是从俄罗斯队手里抢回了金牌。
比赛间隙,赵蕊蕊搀着恩师接受采访。这位昔日的"女排第一高妹"现在也40多岁了,可站在陈指导身边还是像个孩子。"陈导,您看今天这球打得咋样?"赵蕊蕊笑着问。陈忠和咂了咂嘴:"发球失误多了点,关键分处理得有点急..."话没说完突然咳嗽起来,赵蕊蕊赶紧给他拍背。这一幕让不少老球迷看得眼眶发热,当年那个在训练场上吼得震天响的铁血教练,如今走路都要人扶着了。
展开剩余73%时间回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,中国女排0比2落后俄罗斯。当时多少人都觉得没戏了,可陈忠和硬是靠着那副招牌式的微笑,带着姑娘们连扳三局。
那场比赛的录像,现在还在各大体育院校当教材用。"那时候训练完,陈导总爱说'再加练一组',我们背地里都叫他'魔鬼陈'。"赵蕊蕊后来回忆说,"现在想想,要不是他往死里练我们,哪来的奥运金牌?"
看着场上蔡斌指导的新女排,陈忠和的眼神有点复杂。他悄悄对记者说:"现在这批孩子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..."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可不是嘛,从1979年进国家队当陪练开始,到2004年带队登顶,他把半辈子都给了中国女排。就算退休了,心还是拴在排球场上。每次有重大比赛,他总要想法子来看看,就像个放心不下孩子的老父亲。
比赛结束后,有大胆的球迷隔着栏杆喊:"陈导,女排还能再拿冠军不?"他回头挥挥手,笑得特别灿烂:"能!咋不能?就是得吃得了苦..."这话听着特别耳熟,20年前他对黄金一代说的就是这句。所以别看老爷子头发白了,走路慢了,骨子里还是那个"女排老父亲",还是那个相信"苦练出真功"的陈忠和。
要说陈忠和这辈子,简直就是中国女排的一部活历史。1979年进队当陪练那会儿,中国女排还在摸索阶段。后来跟着郎平、胡进这些名帅,他慢慢积累了经验。2001年接手主教练时,女排正处于低谷期,没人看好这支队伍。结果呢?硬是带出了冯坤、赵蕊蕊、周苏红这批黄金一代,2003年世界杯夺冠,2004年奥运会登顶,把中国女排重新带回世界之巅。
现在的年轻球迷可能不知道,当年陈忠和训练有多狠。早上六点出操,晚上十点加练那是常事。队员累得趴在地上,他就蹲在旁边说:"起来,再来一组。"可训练场下的陈忠和又是另一个样子,队员生病了,他亲自熬粥送药;想家了,他帮着打电话安慰家长。这种"严父慈母"式的带队方式,让队员们又怕又爱。
退休后的陈忠和也没闲着,经常被邀请去各地讲课。有次在体校,有小学员问他:"陈指导,当冠军啥感觉?"他乐了:"感觉啊?就是训练时流的汗没白流。"多实在的回答,一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。后来有人问他对现在女排的看法,他总说:"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打法,不能拿老眼光看新问题。"这话说得在理,既肯定了现在的教练团队,又给老球迷留了念想。
这次在香港,陈忠和除了看比赛,还跟老弟子们聚了聚。
看着当年的"孩子们"都成了教练、领导,陈忠和特别欣慰。聚会时有人提议喝点酒,他摆摆手:"老了老了,医生不让。"可聊起当年的比赛,眼睛立马就亮了,哪个球怎么打的,哪个战术怎么变的,记得比谁都明白。
要说中国排球圈里,陈忠和绝对是个传奇。不是因为他拿了多少冠军,而是他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排球。从陪练到教练,从巅峰到退休,始终没离开过这片场地。就像他常说的:"排球这事,要么不干,要干就得干好。"简单一句话,道出了老一代体育人的执着。
离场的时候,有记者追着问他对新女排的建议。陈忠和停下脚步,想了想说:"建议谈不上,就是希望孩子们记住,排球是集体项目,要团结,要拼搏。"这话听着朴素,可仔细琢磨,不正是中国女排精神的精髓吗?从袁伟民到郎平,从陈忠和到蔡斌,时代在变,教练在换,但这种精神一直都在。
看着陈忠和慢慢走远的背影,不少老球迷都红了眼眶。那个曾经在赛场上运筹帷幄的"微笑主帅",如今真的老了。可只要一谈起排球,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亮。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吧,岁月能带走青春容颜,却带不走刻在骨子里的排球魂。
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,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跟我们联系,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。
发布于:甘肃省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